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家公务员 > 备考辅导 > 列表

2020国考时政热点: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发布时间:2019-07-25 09:11:02来源:网络浏览:

  >>>点击关注 2019河南公考交流1群:877078484

  作者: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万劲波、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谢光锋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更加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促进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基础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世界经济论坛从1979年开始发布《全球竞争力报告》,把各经济体的发展水平划分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种类型、五个阶段。历史发展经验显示,发达国家的创新引领和新型工业化国家的追赶跨越,与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密不可分。在开放环境下,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较好地发挥了比较优势,人均GDP从1978年不足200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接近1万美元,增长了50多倍,塑造了效率优势和创新优势,经济发展稳步由“要素驱动”阶段迈入“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阶段。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决策,其时我国经济总量为1万亿美元,研发投入强度为0.69%。2006年,中国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五大创新体系建设,研发投入强度为1.42%。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更加重视科技与经济结合,研发投入强度为1.98%。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迈上10万亿美元台阶,研发投入强度为2.05%。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投入,2018年研发投入强度为2.18%,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2018年,中国人均GDP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即便2025年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艰苦奋斗15年,确保在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以更为有力地支撑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

  现代化创新体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建立在现代化创新体系的强大支撑基础之上。现代化创新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和技术转移扩散体系及创新创业体系,创新要素体系及数据、平台与科研设施等支撑体系,绿色创新体系,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区域、国家、全球开放创新体系及空间布局,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科研伦理、诚信责任等激励和平衡机制,创新治理体系等。建设自主、协调、开放的创新体系,切实解决“基础研究不够厚实,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凸显”等问题,才能保障经济体系的系统安全。

  从国际形势看,科技创新外部环境正面临重大风险挑战,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创新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强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战略支撑,协同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向高质量发展方向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科技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系统性强化创新支撑

  新形势下,要更好发挥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产业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完整,要素和市场规模巨大的优势,补创新短板、挖创新潜力、增创新优势,提升全方位、体系化应对挑战的能力,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

  支撑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使科技创新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作用不断优化。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机制,示范推广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的新模式;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渠道,回归金融的本位初心,引导现代金融支持创新;加强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提升人力资本中知识资本的比重,夯实人才和知识、技术储备。

  支撑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规范发展的市场秩序,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规范线上市场,促进线上线下市场融合发展;打破各种壁垒,避免国内市场分割;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保障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建设创新友好型市场体系,压缩非创新行业的获利空间,正向激励创新创业。

  支撑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加快改善消费环境,提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保障公平供给;培育更加成熟的细分市场,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知识价值报酬,关注新技术发展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持续推进精准扶贫,从就业源头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通过消费升级和需求引领,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支撑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用新视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培育创新高地和城市群,实现优势互补、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互促互生;破除各种壁垒,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机制。

  支撑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让生态修复产业化;以能源互联网、智能电动汽车为重点,重塑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将经济建立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严格保护基础上,控制粗放型增长方式,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产业技术体系,提高全社会绿色创新能力、绿色产业化和产业绿色化水平。

  支撑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开放向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在优势领域,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产业发展迈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依托重点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领先企业,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引入前沿创新要素共同创新;在弱势领域,抓紧“补短板、挖潜力”,提升人力、资本、技术支撑,依托市场和规模优势,激励全球技术创新率先在中国产业化。与友好国家、友好力量加强合作,共同拓展国际市场、共同创造发展机遇、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支撑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在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服务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活动向“柔性化、融通化、动态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政府要完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政策形成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规律要求的新型资源配置方式和创新组织模式。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将政府的引导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体的自组织作用相融合,将政策链与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普惠激励各类主体创新创业创造。